2006年,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“刘三姐歌谣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民间文学项目类别。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区作为刘三姐故乡。
2018年2月25日,小编来到宜州市博物馆。少数民族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在农村,无论下地种田,上山砍柴,婚丧嫁娶,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社交恋爱等,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。而提到壮族的山歌,不得不提到刘三姐。“如今广西成歌海,都是三姐亲口传。”
在民间传说中,刘三姐在宜州出生,柳州成名,阳朔成仙,完成从普通壮家女到古今传闻名歌仙的锐变。刘三姐其人被后人誉为“歌仙”,是宜州人民永远的骄傲,她是智慧、美丽、忠贞、勇敢的象征,仿佛将只有天上才能与闻的美妙乐曲带到宜州,带到广西,带到人间。相传,刘三姐生性热爱唱歌,利用歌声表达自己和乡亲们的爱恨情仇。对唱山歌,至今仍深受民众喜爱!
对唱俗称对歌,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,因此又称为赛歌、打擂台,具有强烈的对抗性、竞赛性。每逢歌迂,对歌双方你唱我和,即兴创作、临场发挥、出口成歌。用词诙谐生动,出歌迅速犀利,常常让听者为之捧腹。
接下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民间流传的山歌,首先山歌的韵律是:第一、二、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,第三句一定用仄声。可不入韵也可入韵。如:
清早,牵牛,去犁田,
犁田,犁到,田中间,
见妹,打伞,田边过,
黄牛,挨打,几多鞭?
创编歌词多用赋、比、兴、递进、叠句、观关等方法普遍流行“三板腔”······广西是歌海,构成歌海的成分包括壮歌和汉歌,也包括苗、瑶、侗、仫佬等十个多个民族的山歌。宜州山歌作为广西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,遵循山歌的普遍规律。就宜州山歌而言,主要为七言四句体。二、四句末字互相押韵,但在现实生活中,格律所受限制较少,韵律按桂柳方言,放的也比较宽。歌谣种类丰富多样,传播广泛。刘三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。
为纪念刘三姐,每年阴历三月初三,广西都会举办“三月三”歌节。歌节上四海宾朋云集,歌如海,人如潮。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,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、对爱情、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。(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系杨芳图/文/视频)
彩调剧歌谱
彩调剧伴奏乐器
宜州民间山歌集